安庆日报第5版:美好在沃野生长

发布日期:2015-01-05 浏览次数:482

李屹 2015年1月5日 来源:安庆日报第5版

  2013年以来,安庆市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方略,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持续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活力加速释放、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在今年“首战获胜、全省领先”基础上,正呈现出“领跑”之势。

  村貌之变、文化传承、理念更新,这些交错纷呈的整体转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见证着安庆美好乡村建设拔节生长的缤纷过程。既持续乡村之美,亦铺设致富之路,走出共建生态家园的特色之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承载得住乡愁,美好乡村让村庄在改造升级中华丽转身。

  一村一蓝图

  2014年11月,安徽省2013年度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验收结果的公布传递出一个喜讯:安庆市首批77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已全面建成并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岳西、潜山、桐城被评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且获评先进县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美好乡村建设不能输在规划上,要把编制村庄个性规划作为硬性要求,保持乡村风貌,彰显乡村特色,拒绝‘千村一面’。”早在2013年4月的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虞爱华就明确了落实规划的“龙头”地位。

  在规划部门工作人员看来,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导盲犬”,以规划为龙头,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时时刻刻处处强调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岳西县来榜镇横河村曾经房屋破旧,建筑布局零乱,圈厕随处乱建,公共设施滞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被称为“厕所一条街”。经主动谋划,立足横河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探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以村活动中心为核心的中心村硬件版块、以母皖山为代表和母亲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版块、以母亲牌系列农副产品开发为依托的经济版块、以观音寺和太极休闲娱乐园为载体的禅宗养生版块,“母皖山第一村”的规划愿景得以落地生根。

  而潜山县实现规划全覆盖,思路上因地制宜、留住田园乡村记忆,在风貌规划上以“新皖派”建筑风格彰显古皖文化,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编制产业园规划,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村。

  据记者了解,在推进美好乡村的建设中,编制了全市1500多个行政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启动一批、编制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完成了300多个中心村的建设规划,推进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规合一”,实现“全市一盘棋,一村一蓝图”。

  市美好乡村办主任齐申勇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注重外部形象,更应注重内涵挖掘。全域规划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多年来农村无序发展、盲目建设的历史,同时这种观念尊重山水自然,保护文化遗存,彰显地域风格,这正是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盆景变风景

  外出打工回到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老家的村民方政想象不到,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自己的家乡上演了一场山乡巨变:曾经的房屋破旧、垃圾遍地、土路坑洼不见了踪影;如今环村水泥路蜿蜒通畅,新楼旧居干净整洁。“在外经常想着家里的样子,眷恋又觉得落后破旧。以后我可以大声地跟他们说,我家就在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

  请水寨村是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两年来的建设,全市美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均实现了道路硬化、空地绿化、环境美化、村庄亮化和公共卫生设施配套化,告别了长久以来的“脏、乱、差”形象。

  相关资料显示,安庆市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改造农村危房5.4万户,新修村组道路和“户户通”9120公里,整治当家塘3000余口,疏浚清理沟渠65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27座,新建公厕300余个。首批77个示范村公共服务中心建成率、安全饮水普及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潜山县能够成为入选住建部编纂的《建设美好城乡迈向住有所居》唯一县级代表城市,不仅在全局规划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点”,更在于能以“点”连“线”进而成“面”。

  建设美好乡村是持久战,更是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最紧要的就是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村庄道路、危房改造、卫生改厕、电力通信、村庄绿化亮化、沟塘清淤等农民群众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坚持要村庄美化、不要过度硬化,要多栽树木、不要大铺草坪等“十要十不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在把一个个居民点打造成示范点的基础上,沿山水线、国省道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了10条美好乡村示范带,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变“交通线”为“风景线”、“示范带”为“景观带”。

  有评论认为,“盆景”与“风景”,表面上看是“点”与“面”的区别,其本质上是根本动力的差异。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不在于“盆景”有多美丽,而在于“风景”有多迷人。盆景易栽,风景难造,一个个“盆景”植根于安庆大地的现实土壤,具有可学与适用的普遍借鉴意义,完全有着变为“风景”的可能。

  特点铸特色

  回民村,一朵盛开在古“雷池”之畔的民族之花,几年间,从资源空置到游人喧腾,这个“华丽转身”来自于好山好水原生态的吸引,更胜在因地制宜特色品牌的打造。

  全国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千千万万,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也不在少数,美好乡村建设的这一张“特色牌”该怎么打?

  “我们的特点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美好乡村自然也要围绕民族特色来进行建设。在广泛宣传动员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村部与清真寺建设为中心,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特色民居为突破口,将建设回民特色民居文化一条街作为回民村美好乡村建设的引领和示范。”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村委会主任刘卫东说,“此外,还依托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逐步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打造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同时修建回民文化广场、清真寺、回民村渡江历史纪念馆等,弘扬特色文化。”

  建设美好乡村,致富产业如何定位是个难点。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或者独特人文历史,发展有个性的特色产业,成为美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是国宾礼茶岳西翠兰的生产基地,1720亩高标准茶园面积,500万元年收入,让梯岭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而怀宁县挖掘当地人文资源,将海子文化、孔雀东南飞文化、孙家城遗址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所在乡村的建设中,打出了一张漂亮的“文化牌”。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安庆市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打好“三张牌”:生态资源型村庄,坚持自然景观与旅游发展结合,打好“旅游牌”;产业资源型村庄,做好“一村一品”文章,打好“产业牌”;人文资源型村庄,挖掘历史遗存和民俗传说,打好“文化牌”,形成了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的特色村庄。

  以市场化为导向,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个“特色”,就会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成为在竞争中能够胜出的“拳头”。向“特色”转型,走“特色”之路,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活力的加快释放,美好乡村的“美好效益”也由此源源流淌。

  新风续乡愁

  在全市77个省级重点示范村通过考核验收后,第二批85个中心村正在有序实施,第三批79个中心村即将启动建设,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呈现出梯次推进、纵深突破、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所谓美好乡村,打好环境整治的攻坚战,此谓之“美”;打好让农民富起来的持久战,此谓之“好”。1年周期建设起来的重点示范村及正在或即将推进的用2年周期打造的第二、第三批中心示范村,都是三分在建,七分在管。

  宿松县北浴乡迎宾村在人居环境大为改观的同时,成立了村环卫站,聘请4名保洁员常年清扫清运垃圾,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形成“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还安排资金对污水处理、路灯、绿化、道路、饮水等进行长效管护,通过上级补一点,村级出一点,农户交一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建和管的问题。

  “建管并重、长效管护,考验的是各级组织的战斗力以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从‘抓合力’到‘合力抓’,才能将美好永远延续下去。”市美好乡村办工作人员说。

  国家统计局安庆调查队的一项美好乡村建设群众评价调查显示,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3.07%。农民群众对于建设美好乡村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增强的背后,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农民精神文明提高的力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将精神文明作为美好乡村的重要内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龙山夜雨、栖息园林、鸟语花香、民风和谐,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的一切和谐都写入了村民自编自唱的“美好乡村七字歌”。丰富的文化活动、层不出穷的道德模范,正能量在芭蕉村粲然新生。市美好乡村办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明素养,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文明新风尚,也是美好乡村建设重要目标“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必然诉求。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会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融入自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果说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规范建设进行设计和制约,那么留存在农民思想意识中质朴且文明的乡风就成为留住乡愁的精神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