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头版头条:望江雷池乡土地流转出高产

发布日期:2012-03-18 浏览次数:827

  作者:李宏  鲍国华 来源:2012年3月3日 安庆日报头版头条

  荒田解“套”农业增效

  土地流转“转”出高产

  2月29日,望江县雷池乡三河村西中湖畔,一望无际的青青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荡,满眼的新绿吐出早春的气息。而去年此时,同样在这一方土地上,却是一片汪洋。

  事实上,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这里一直是一块被荒弃的废田。由荒田“变身”亩产千斤的良田,三河村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农田水利兴修,让“闲田”不再闲置,将“废田”变成肥田,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泥塘河套“套”住农家种田路

  雷池乡大部分耕地处于沿江圩区的合成圩内,素有“九湖十三套”之称,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而三河村更是全乡地势最低洼的地方。

  “地势低的田地里,长年积水,农民财力有限,农田水利建设跟不上,很多人家干脆放弃种田,纷纷外出打工去了。”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徐自安告诉记者,三河村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起,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闲置荒田,至2010年,全村抛荒和半抛荒田地近3000亩。占到全村耕地的1/6。

  其实,只要投入资金改造,闲田还是可以利用的。但是,村民们算算外出务工和农田改造的成本,还是选择了前者。沟河湖套真正“套”住了村民们种田的念头,几千亩耕地一荒就是几十年。

  土地流转“转”出农田新景象

  2010年底,临村种粮大户王业斌动起了这片荒田的念头。听说大户要来承包这片洼地,村民们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要免费“赠送”给他。王业斌从最低洼的西中湖畔开始流转承租,疏通了沟渠,建起涵闸和泵站,将积水引至湖中,并在湖里和沟里搞起了小龙虾养殖,还组织成立了合作社。

  与此同时,王业斌开始对排干了积水的耕地进行整理改造,他流转的土地面积也在逐步扩张。两年多下来,他先后流转承包了该村1600亩土地,并投资300万元兴修农田水利。如今,在他流转的千亩良田里,3米宽7公里长的机耕路从田间穿绕而过,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设备直接开到田间进行操作。

  13座田埂桥、2座涵闸、1处泵站分布其中,彻底解决了此处长年积水的难题,将荒田变成了良田。

  按照“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思路,王业斌因势利导,种养结合,搞起立体农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三河村部分村民也加入其中,陆续流转承包了剩余的800多亩荒田,基本上消灭了全村的荒田和半荒田。

  “废”田变“肥”田农民得实惠

  闲置几十年的土地一下子变成了良田,土地告别了“零效益”。徐自安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土地荒芜,没有效益,现在每亩田按照平均800元收益计算,全村2500亩荒田,一下子就增收200万元。而农民除了能从荒田中每年收益租金350元/亩外,农忙时候到田里打工还能挣钱,多了两个增收渠道。

  农民得实惠,村里也收益。徐自安也高兴地说:“大户们揽下了农田水利,既省了钱又成了事,还减少了村民间的矛盾,可谓一举多得!”

  大户王业斌也忍不住乐道:“新闻里说预计今年小麦价格要涨六七成,照这么算,我这3000多亩小麦起码增收200万。对了,镇里干部说种粮大户的补贴已经下来了,有三四十万呢,呵呵,还是国家政策好啊,我可得了实惠罗!”本报记者李宏通讯员鲍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