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黄梅新唱焕生机

发布日期:2011-07-23 浏览次数:992

  本报记者徐旻昊 来源:2011年7月8日安徽日报

  “今天不唱老腔调,一曲新戏献给党……”“七一”来临,望江县长岭镇中心敬老院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在望江县长岭镇北门坦村党总支的组织下,当地的民营剧团雷阳黄梅剧团来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剧团创作的新戏《黄梅新曲为党唱》,唱出了北门坦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经典曲目《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引得老人们露出笑颜。敬老院的院长尚加松高兴地说:“家门口的黄梅剧团支持社会公益活动,演出让老人们老有所乐,使得敬老院单调的文化生活变得充实。 ”

  对于已经成立了二十多年的望江县雷阳黄梅剧团来说,唱老腔的同时作新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剧目里说的事儿、唱的调儿,是他们多年来扎根基层的“法宝”。近年来,剧团结合当地社会生活实践,创作了大量反映百姓心声的特色新戏。其中有一出宣传计生政策的新剧《生娃子》很是生动,剧中讲述一户人家即将生孩子,老母亲只想抱孙子,儿子劝说母亲生儿生女都一样,最后老母亲想通了:“生男生女顺自然,媳妇快把孙女抱上。 ”《生娃子》多次在各地农村巡回演出,还被安庆市计生委选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艺术节。

  剧团的团长刘运祥告诉记者,刚刚成立的剧团早年曾在江西省彭泽县演出。演员们挑着扁担四处走,三天没开场,大家都蔫了。第四天,有个人问:“你们是做什么事的? ”,刘运祥便回答:“唱黄梅戏的。 ”“唱得怎么样? ”“好听您惦记。 ”这一唱,几个月没停场,一直唱到了腊月,也唱得剧团小有名气。 2002年,剧团巡演归来重“战”家乡,听到“唱响黄梅戏,打出徽字牌”的口号,作为黄梅戏众多民间力量的一份子,刘运祥更有信心了,他不再种地,正式成了一位“全脱产半专业”的黄梅戏演员,花了4万余元购置新的服装、舞台、幕布、灯、音响。从此,剧团开着卡车出门唱戏,一年能唱近200场。

  像雷阳黄梅剧团这样的民营剧团,在望江县还有很多。黄梅戏来自农村,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年四季,过年、结婚、开店、上大学,在热闹喜庆的场合,总能听到黄梅戏那欢快的乐曲。望江县文体局副局长陈敏告诉记者:“一代黄梅戏师祖蔡仲贤就是望江人,脍炙人口的《天仙配》和《女驸马》剧作者陆洪菲也是望江人,黄梅戏在望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近年来,通过送戏下乡、服务基层民营剧团,鼓励黄梅戏新人新戏,黄梅戏在望江焕发出蓬勃生机。 ”目前,望江县拥有大大小小民营剧团30余家,演职人员约500人。这些民营剧团不仅活跃在县内、省内,更是成为浙江、湖北、江西民间演出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民间剧团全年演出场次达6000场,观众近1000万人次,收益数百万元,规模占到安庆市民营剧团的三分之一。

  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鼓励和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省文化厅正式启动了旨在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3311”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壮大临泉杂技、埇桥马戏、安庆黄梅戏3大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重点扶持100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1000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骨干。同年,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获得我省首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百佳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