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有座屈原祠——忠洁王庙旧址

发布日期:2023-06-19 浏览次数:41198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中国诸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历来有着不同的灵魂——屈原,和屈原的家国情怀。

为了预防不必要的“抬杠”行为出现,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端午节的来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其中,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大。

毛主席曾经说过:“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是的,屈原永远是中国人心中不朽的形象。除了龙舟与粽子这些国人铭刻于心文化符号之外,在屈原去世后2301年,在并没有和屈原有过明显交集的安庆,仍存有纪念屈原的祠庙,也是例证。

这座祠庙,就在望江的古镇华阳。华阳,建镇于宋代,曾因初春时节绿荫映江,柳絮飞梭而得名“花扬”。宋以后,沙塞雷港口,雷水改道由华阳入江,华阳成为泊湖水系水上运输的重要门户,黄梅、广济、宿松、太湖诸县农副产品及其所需日杂百货水运皆经此出入,十分繁华。

繁华到什么程度呢?有民谣记载:“华阳华阳,背湖朝江;上接湖广,下通苏杭。”

还有诗为证:月高鸡啼天未曙,官船吹笙起击鼓;不闻江上人语声,惟闻满江动樯橹。北风渐渐江水平,高帆一一出前汀;估人利涉争及时,何能熟寝到天明。

可见,对于“卷”这件事,中国古人向来是有发言权的……言归正传,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人魏禧。其实说他是文人并不是很恰当,毕竟这位著名散文家还搞过反清复明……后来,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他也至死守节,不肯仕清。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忠洁之士。

有了经济基础,便有了文化发展的土壤。华阳老街一带的文化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和忠洁之士特别有缘——除了前面提到的魏禧,还有屈原与方法。

在华阳古镇,有一座忠洁王庙,也被称为忠王庙,最初是一座为纪念屈原而建立的祠,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

有诗为证:汨罗千古浸忠魂,东到同安庙独存。霸业无心资药石,骚经有恨在乾坤。明廷赐号春秋祀,江水涵灵日夜奔。欲采苹蘩荐香醴,好风俄忽过祠门。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官员黎淳。这位黎淳,出身贫寒,却在三十多岁中了状元,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层跃迁的典范。他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吏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重要岗位,却坚持不徇私情,不受请托,在封建时代也算是清廉方面的楷模了。

屈原的故事世人皆知,就不用多讲了。我们在此只探讨一下:屈原祠为何叫做忠洁王庙?

众所周知,屈原死后曾和众多的功臣和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民间较为广泛的祭祀,并受官方封谥,包括“昭灵侯”“威显公”“清烈公”“忠洁侯”“忠节清烈公”“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等等。但是,并没有权威史料显示,屈原曾被“封王”。也就是说,这个“忠洁王”,大概率是人民群众“封”的。

在古镇华阳,当地群众对于屈原的崇拜,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特别对于常年飘在江湖之间的行船者来说——他们将屈原视为水神,每每出船之前,都要进忠洁王庙里拜一拜,并求签以期预知这番行程之吉凶。

如果您看过之前文物的介绍,具体是2023年4月17日的《74年前,渡江大军“如有神助”》那一篇,还会知道,这座忠洁王庙曾为我们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渡江助力颇多。

同样在明代,桐城人方法,选择华阳古镇——他当时能选择的离家最近的地方,以死殉道。

方法,字伯通,建文元年(1399)参加应天乡试中举。他当时的主考官为方孝孺,由此成为其门生。科举时代,这种师生关系常常被视为抱团和攀附的资源,不过,方法显然不是那种势利之人——他是真的将方孝孺当做老师,并一以贯之地坚持老师的思想。为了这个坚持,他连死都不怕。

众所周知,方孝孺因为不肯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而惨遭“诛十族”。通常认为,当时方法距离南京很远的四川为官,且官职并不是太高,只是掌理刑狱的正六品都司断事,属于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所以并没有遭受牵连。

不过,方法却主动选择了被“牵连”——他拒绝在群臣给向朱棣进表致贺中署名,这就相当于拒绝承认朱棣皇位的正统性。也就是说,他放弃了随大流保存性命,而是选择了守住自己心中的忠洁,选择跟随恩师一起死亡。

当押解方法的船,驶过望江华阳时,他认出了家乡,便对押解差人说:“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还请将我松绑,让我向家乡的方向拜一拜,以尽人子之思。”对于这一朴素的愿望,差人也没有为难。随后,方法整理好衣冠,在船首深情而庄严地拜向故土。拜完,他便和屈原一样,投江殉道。

以死明志之前,方法还留下了两首诗。一首表达了追随老师的决心:休嗟臣被逮,是报主恩时。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辞。身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

另一首是写给他关心的人和关心他的人:闻道望江县,知为故国滨。衣冠拜丘垅,爪发寄家人。魂定从高帝,心将愧叛臣。相知当贺我,不用泪沾巾。

明天启初,方大镇上书请求朝廷旌表先祖方法,得到了允许。此次旌表,成都、金陵、桐城都有纪念性建筑建成——而在望江华阳,方法的殉难地,也有。

保护人说文物:

华阳古镇纪念方法的建筑现已不存,但忠洁王庙还在。只是出于防汛的需要,忠洁王庙搬到了同马大堤内,如今所在地位于望江县华阳镇司阁村。

“馆藏资料显示,忠洁王庙,始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以纪念春秋战国屈原——百姓心中忠洁王而命名。”6月14日,望江县档案馆馆长曹明根介绍,忠洁王庙旧址所在的华阳古镇,自明代以来,商贾云集,远近驰名,曾有“小南京”“小上海”之誉称。

据介绍,华阳古镇包括殷家窝、老街和河街等三大块,其中以河街最为富裕。清至民国初年的河街自西向东分“上街头”与“下街头”,绵延约四华里,是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街:街道用长青石铺面,两旁店铺林立,所有房屋皆砖木结构,每户毗连的是高高的马头墙。后迫于洪魔,老街上的店铺逐渐迁往同马大堤内的华阳后街。加上华阳河出江口处逐年被泥沙淤塞,较大吨位的船舶不能由长江进入华阳河,建在老街的船码头只得南迁,老街也慢慢呈萧条之势,昔日的繁荣不再。不过,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一带群众一直传承着划龙舟、包粽子的民俗,从来没有变化。(来源:安庆日报,何飞、吴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