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望江:脱贫致富 先苦后甜 小苔藓铺就“振兴路”

发布日期:2024-03-14 浏览次数:2020

“生活太苦了……”这是蔡春枝回忆脱贫前说的第一句话;“生活甜着呢!”聊到从脱贫到苔藓产业年产值300万元,她笑了。

3月6日下午,走进望江县高士镇漆岭村苔藓种植基地,脱贫户蔡春枝正指导工人识别品种、做好分类,“疣叶白发藓比较粗壮,叶片也比较松散;狭叶白发藓叶片细长,颜色相对深一些,不能杂着养。”蔡春枝熟练地向工人们介绍着苔藓种植技术,而这些知识,也是她从“小白”入门、经过七年的实践摸索而来。

105.jpg

3月6日,蔡春枝(左)在检查苔藓长势和基质湿度。

2014年以前,蔡春枝家还是贫困户,丈夫张林飞患病后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基本靠她一人外出务工维持生计。2017年,张林飞在外就医时,听说苔藓产业的市场前景,夫妻二人萌生了种植苔藓的念头。

“要说水稻、玉米、油菜花之类的,我们农村人都熟悉,但苔藓怎么养,真是一头雾水。”当时对于蔡春枝而言,苔藓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产业,她对苔藓的认知也仅仅是见过。买书自学、请教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尝试,蔡春枝和丈夫张林飞说干就干,利用自留地做起实验,实验略有起色后,他们租了一间空置的蘑菇大棚,正式走上产业化种植路。

探索很难一帆风顺,因水质、技术等原因,租用大棚的第一年,苔藓上长出了蘑菇,亏损给了夫妻二人当头一棒。

2019年,在请教专业人士后,两人开始自建大棚,并制定“大事小事都请教”的原则,经过一年多的经验积累,苔藓种植成功了。但怎么卖?销售难题又摆上了桌面。之前基地里,平均一天只能卖一平方米苔藓。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加上张林飞在外出就医时结识了几位业内人士,因他种植的苔藓质量过硬,销路逐渐打开了。“现在只要苔藓出棚,都是几百平方米往外卖。”据蔡春枝介绍,基地的苔藓已经广销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但好景不长,2021年一场龙卷风让大棚全部坍塌,损失100多万元。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了解情况后,高士镇对苔藓种植产业进行深入考察调研,整合各村衔接补助资金200万元实施了漆岭村苔藓种植基地项目,积极引导村集体流转土地30亩,建设标准化连栋种植大棚6栋,面积6000平方米,目前基地内已育有品种20余种,每年生产苔藓约3万平方米,年产值300余万元。

苔藓种植步入正轨后,也逐渐带动起乡亲共同富裕。

“太陌生了,完全不知从何入手。”今年新加入基地务工的葛早年曾经也是一名脱贫户,目前在基地做一些搬运、除草、浇水等工作,同时也在积极学习苔藓种植技术。

“种植后,要保持基质湿润。”“一般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0~25℃之间。”“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肥料,过多的养分会导致苔藓生长过快而影响成品质量。”3月6日下午,葛早年正与其他几名村民交流苔藓种植的事项。而在种植过程中,蔡春枝和张林飞也会手把手教学。

在这里工作了快两年的葛桂芬已经是一名熟练工,不仅能又快又准分辨苔藓品种,对温度、湿度和种植节奏的把控也是得心应手。

目前在该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有10余人,每年增收近2万元。“我们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葛桂芬笑着说。(来源:安庆日报,管炜、黄佩佩)